健康饮水“细品慢咽”,只要口不干不必多喝水
饮水和吃饭一样,要细品慢咽,不能盲目暴饮。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或运动过后大量出汗时,不能一味求快地暴饮。如果人体在短时间内过量饮水,会增加心脏、肾脏等脏器的负担,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理调节能力。特别是在严重口渴、脱水情况下,饮用低矿化度水或纯净水,容易造成体内电解质平衡失调,出现低渗脱水,从而发生“水中毒”。
专家建议,在大量出汗运动中,以每隔30分钟补水150~250毫升为最好;在运动前15分钟还应补水300~500毫升。
许多卧床病人为了减少小便次数,故尽量减少饮水量,其实这样可能会引发尿路结石。当病人长期卧床时,体内尿流不畅,通过尿液排出的废料也会减少。如果饮水太少,排尿减少,废料增多,就容易形成微小结石,还会诱发尿路感染。长期卧床休息的病人,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,应多饮水以增加尿量,及时排除体内的废料。
而痛风病人每天饮用大量水,就可以促进尿酸排泄,预防血液中尿酸值过高。专家建议痛风病人每天至少饮水2500毫升以上,其中晨起饮用500毫升,日间可每隔3~4小时饮用一杯水。
任何东西都是过犹不及,即便像水这样的生命之源也是如此。只不过,年轻人身体好,多点少点或许没什么大问题;但对疾病缠身、器官功能衰退的老年人来说,喝水量的把握还是不可大意。
正常情况下,成年人的每日饮水量在1000—1500毫升。其中,既包括我们直接喝进去的水,还包括摄入食物中所含的水。需要指出的是,喝水量应因人因时而异,比如身高体壮的人,日饮水量就要略多些;气温偏高时,人们排汗多,也应该多喝点水。再有,某些疾病,如发烧、慢性炎症、便秘,以及糖尿病患者等都应该适当增加饮水量。说白了,就是喝水应该“跟着感觉、习惯走”,只要没有出现如口渴、尿黄、便秘等问题,就不用刻意猛灌水。
当然,老年人对口干反应不敏感是客观事实,所以建议他们一定在早起后喝一杯温水,能起到稀释血液、清洁肠胃、帮助代谢产物排泄等作用。不仅如此,这一做法还会在每天早上提醒老人,不要忘了喝水。其实,除了温水,早上喝豆浆、低脂或脱脂牛奶,冲燕麦也都有补水作用。白天时,原则上以喝绿茶为好,如果是身体较弱或肠胃不好的老人,建议饮用红茶或发酵的普洱茶,其性温,有利于暖胃、助消化,还有降血脂之效。到了晚上,喝不喝水取决于自我习惯,不需要刻意补水,也不需要因怕起夜而刻意不喝水。需特别提醒的是,不要在吃饭中或吃饭前后大量喝水、喝汤,因为不论是饭前喝,还是饭后喝,过多的水都会稀释胃酸,让老人本就胃酸分泌减少的肠胃“雪上加霜”,造成消化不良。
此外,由于水被吸收后,会使血液变稀,血量增加,将加重心脏的负担,因而心衰病人要控制饮水量;肾脏肩负着排水任务,如饮水过量,同样会加重它的负担,所以,有肾衰等肾脏疾患病人也不能过量喝水,尤其是一次性大量饮水,建议最好在医生指导下,确定喝水量。(田金洲)